正能量|香港女子踏足國際藝評領域 藝評人陳國慧揭入行經過:有薪金的全職
撰文: 周美好
發布時間: 2024/06/21 18:48
最後更新: 2024/06/22 01:36
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(香港分會)總經理陳國慧(Bernice)90年代開始寫藝評,是現今少數代表香港的評論人被不同國家邀請做評論。
究竟甚麼是藝評?對觀眾對演出單位有何作用?大家關心藝評人會否得罪人,Bernice都一一道來。
踏足藝評領域,陳國慧說是她負笈澳洲升大學二年級的假期,返港參加巿政局一個藝評比賽開始。中學時代的她,愛看話劇,對評論卻不甚了解。「一個藝評比賽,有老師教導(老師包括現在活躍的藝評人張秉權、盧偉力等)教你怎樣睇戲劇、寫文章,又可以了解戲劇,即報名參加。」Bernice得着甚豐外,最開心莫過於在比賽中奪冠而回。
在藝評比賽中獲得認同感,但獲獎只是過眼雲煙,她畢業後返港壓根兒想持續參與及了解藝評的工作。「盡管我不是讀這一科,惟年青人有叛逆心態,想探索自己喜歡的事情。」
藝評發表熱熾
她自言不是一個批判性強的人,欲從中鍛練,港大校外課程設有評論證書課程,她讀罷獲益良多。「課程包括戲劇理論形式,慢慢累積經驗,我開始作藝評投稿。」當年報刊百花齊放,無論是青年人刊物、報章文化版以及藝評雜誌,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也着力栽培年輕藝評人,會向他們約稿,作者發表投稿地盤多的是。
其後Bernice投身藝術行政工作,發表藝評卻從無間斷,於2007年因緣際會加入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,一直任職至今。
若非加入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(獲藝術發展局3年行政資助)成為有薪金的全職,藝評人只可當作興趣?她說得坦白:「以藝評人的身份『生存』是不可能的,我都是以藝術行政工作維生。」
成為高質觀眾
甚麼是藝評?藝評人的角色又是甚麼?這是Bernice常被問到的問題。「其實藝評人的角色都幾複雜,過往媒體以紙媒為主,藝評人主要透過寫作去評鑑一個演出。一些藝評人認為盡量與創作人保持距離,就可以看作品時會較客觀獨立,保持一些距離感,也是藝評人的操守。但在香港有點特殊,香港的文化藝術圈子細,媒體又多元,藝評人不認識創作人很難。我也會用藝評人的身份當主持、參與講座、導賞項目認識製作,也會以創作團隊作構作的角色,就某些項目作研究工作等。」
可見藝評人的角色已與過往有所不同,多元以外,也擔當了介乎創作人與觀眾之間的溝通橋樑,既是評鑑也是教育和導賞,讓觀眾更了解作品。「觀眾透過藝評去思考的話,可以提升欣賞作品能力,成為更高質的觀眾,甚至有機會踏入藝評的行列。」
主觀客觀的界綫
人難免主觀,藝評有何準則?「有無一篇純客觀的藝評呢,這點很有趣。每一個藝評人都是獨特的,需要有主觀的評鑑,也要有客觀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論點。好的藝評人除了有宏觀的視野,語文能力都重要,畢竟藝評以書寫為主要的呈現方式,評論作品要準確。觀看的藝術種類要多元,不能只看某一劇團或藝術家的作品,除本港藝術文化外,外國作品也會涉獵。以國際宏觀視野及脈絡,去思考香港作品的定位及發展。」
Bernice熟悉戲劇,個人藝評主要在這方面,她也會做表演藝術的推廣,涵蓋戲曲、音樂、跨媒體,由不同領域的藝評人協助她書寫及評鑑。「所以我不能只曉得戲劇上發生的事情,也會關注表演藝術整體的發展狀況。」
何時需要藝評
作為觀眾,應該是欣賞作品前或後去參考藝評?「投入享受觀看作品是好事,這也是我維持工作的動力,因此歡眾對演出有enjoyment及engagement都是必須,他們想看前抑或看後多了解作品,與他們的期望有關,如一些經典劇作,想入場前多了解劇本、導演背景,都較易在坊間找到;而部分原創劇目,可透過媒體的訪問報道,能了解作品的創作源起。喜歡『做功課』的觀眾,都會朝這方向多了解。」當然觀眾想保持好奇心和新鮮感,入場前「白紙一張」也無妨,當座上客時全心全意感受作品。
香港藝術作品一般都演期短,Bernice不諱言因藝評在報刊刊載時,作品已落幕,藝評對觀眾來說而言已失去資訊作用。外國則不然,不少作品有預演機制,藝評人與觀眾可先睹為快,藝評有一定生存空間。
誰都可以是藝評人?
時移世易,現時藝評可在網上社交平台發表,使藝評的能見度大為提高。「但在網上平台以短文處理一篇藝評,對藝評人來說也是挑戰。幾百字其實好難描述作品,要一步到位講重點。」
以前藝評人發表文章,交予報刊編輯便一了百了,現時他們要兼任自己的「經理人」,發布在網上平台,例如一些付費網站,需要用心經營,一方面是自主了,但付出的心力也多。
現時是媒體多元爆發年代,人人都可在網上發表,藝評也面對同一情況。「好些藝評的定義甚鬆,觀眾能否消化並獲得回饋,提高評鑑作品的渠道,以及能否使表演單位的演出有所提升,讀者的判斷十分重要。」
每人承受能力不同,藝評人會否因言論得罪人?Bernice笑着回答:「當然會啦!」然後她正色道:「香港藝文圈子細,彼此會互相認識,說是得罪不如說是『會有張力發生』。其實溝通更重要,有時我們會收到來自創作人的回饋,想知道藝評人為何會咁睇,這是一個健康的溝通生態,令作品得到成長。」
最新影片推介:
SIBMAS表演藝文傳承
國際表演藝術圖書館、博物館與資料館協會(SIBMAS)國際研討會於1954年成立,會員來自35個國家及地區,收集了表演藝術家及機構的紀錄,涵藝了馬戲、舞蹈、電影、歌劇、戲劇、木偶劇等藝術,是表演藝術文化傳承的一個國際網絡。
第34屆SIBMAS國際研討會將於6月23至27日假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舉行,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(香港分會)主辦,來自國際及本地的專家及表演藝術工作者將分享他們的實踐經驗,互相交流,並藉此讓大眾認識到保育文化的意義。
按此詳情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